English

挖掘经济学宝藏

1999-08-13 来源:光明日报 黄德鸿: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有话说

经济建设是任何国家必须重视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搞经济建设就离不开经济理论。建国以来,许多有益的经济理论应时而生,许多经济学著作在“实践——理论——实践”这个辩证过程中,不断得到客观的检验、公正的评价、大众的理解与认同以及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广东经济出版社,组织全国知名专家评出的“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就是典型的一例。

该丛书出版说明:“追寻新中国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脚步,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闪光的足迹,无不同中国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紧密相连;每一段坎坷之路,同样,也都与理论的灰暗、理论的实践程度不足连在一起”,这10本书某种程度就像连系中国经济的长链条中10个关键的环节,固然有承前的功底,更有启后的造诣,发起单位和论证评选委员会,如挖掘宝藏般,将这10本经济学著作奉献到读者面前。

谓之宝藏,丝毫不过,我们看一看这些著作就会产生认同感。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在五六十年代就批判了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主张利用价值规律来管理国民经济(见《社会主义经济论稿》)。“少听了一句话,多生了几亿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简直就是一面明镜,时刻警示人们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以中国经济建设为基础,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专著,也就是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了。而第一本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著作,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于光远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已故的经济学家王亚南是《资本经》的第一个中译者,他在1946年写就的《中国经济原论》,虽是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却对新中国克服旧中国的经济顽疾起了明显的指引作用。1987年辞世的经济学家卓炯在《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书中得出结论,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可能取消社会分工,那么,商品生产也必须存在。社会公认卓老是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一位先驱者。《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的作者蒋一苇也于1993年逝世,作为一名工业经济专家,他详细阐述了国家与企业关系问题上的“企业本位论”和职工与企业关系上的“职工主体论”。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主编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模式研究》,汇聚了集体的智慧,历时三年多,深度探索了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双重体制的转换问题,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产生较大的影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最能反映他学术观点的就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他在书中主张加速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发挥政府在商品市场的配额调整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中主导作用,使中国经济逐步从非均衡状态转向均衡状态。素有“吴市场”之称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其《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一收,发表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前,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张目的作用。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这10本著作公认的“闪光点”,也是25位专家学者经过近一年的论证,投了赞成票的主要原因。要详细说起来,书中精彩之处自然数不胜数,此处简单介绍,难免挂一漏万。至于成书背后的艰辛努力,甚至像马寅初先生那样历经千般磨难,更不是三言二语能够道得清说得明的。这也正好印证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训。

诚如该丛书总序所言,“在成千上万本著作中,推荐10本书,不能不说是挂一漏万的选择”。这显然是说,这10本著作也不能完全代表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成就,这只是我们挖掘出来的第一批“宝藏”,还有大量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我想,用论证、评选这10本著作的办法去发现“宝藏”只是我们的手段之一,而更好重视、积极利用这些“宝藏”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